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朗读

舍俗依空事梵王,韶颜寂寂度年芳。
门前草色迷行径,院里花阴接步廊。
弓样展来靴尚窄,黛痕剃出顶应凉。
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译文及注释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舍俗依空事梵王,
抛弃尘世,依附佛门事业,像梵王一样。
韶颜寂寂度年芳。
年轻貌美的容颜默默地度过时光。
门前草色迷行径,
庵院门前的青草丛中,迷茫了小径。
院里花阴接步廊。
庵院里的花影与走廊相接。
弓样展来靴尚窄,
展开弓样的靴子仍然狭窄。
黛痕剃出顶应凉。
剃去了额头上的黛痕,应该感到凉爽。
当时若使窥鸾镜,
那个时候如果能够窥视鸾镜,
一步何因出洞房。
为什么不能一步走出洞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净居诸庵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刘克庄对出家修行和超越尘世的向往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同孙季蕃一起游览净居诸庵,诗人通过描绘庵院的景色和主人公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诗的开头,“舍俗依空事梵王”,表达了诗人舍弃世俗的追求,追随佛门事业,希望能够像梵王一样超脱红尘。接着,诗人描述了主人公年轻貌美的容颜,但却“寂寂度年芳”,默默无闻地度过时光,暗示了修行者舍弃了世俗的虚荣和享乐。

诗中描绘了庵院的景色,门前的草色迷茫了行径,院内的花影与走廊相连,给人一种宁静和幽雅的感觉。这些景色映衬出修行者追求的宁静与超越。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行为。他展开的弓样靴子仍然狭窄,剃去额头上的黛痕,暗示了修行者的简朴和超脱。最后两句“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暗示了修行者尽管心向往之,却无法轻易离开出家的生活,需要经历更多的修行和历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清净与超越主题。通过对庵院景色和主人公行为的描绘,给人以宁静和超脱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需要经历种种困难和考验才能达到内心的真正超越。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读音参考

tóng sūn jì fān yóu jìng jū zhū ān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

shě sú yī kōng shì fàn wáng, sháo yán jì jì dù nián fāng.
舍俗依空事梵王,韶颜寂寂度年芳。
mén qián cǎo sè mí xíng jìng, yuàn lǐ huā yīn jiē bù láng.
门前草色迷行径,院里花阴接步廊。
gōng yàng zhǎn lái xuē shàng zhǎi, dài hén tì chū dǐng yīng liáng.
弓样展来靴尚窄,黛痕剃出顶应凉。
dāng shí ruò shǐ kuī luán jìng, yī bù hé yīn chū dòng fáng.
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

刘克庄诗文推荐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

父隐于渔者,怜渠后骑追。得船从此逝,赠剑漠然辞。一叶吾贫甚,千金子宝之。仅存钓竿在,焉用太阿为。齐客弹何鄙,徐君挂尚疑。不如苇间叟,千古励清规。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杞辱中丞世,歆臣二姓廷。如何出腹子,反不以螟蛉。

叔夜真龙凤矣,嗣宗犹螟蠃然。一以广陵散死,一以劝进表全。

何处有禾三百廛,芋区止在舍西边。室如蒙叟生虚白,诗赛唐人选极玄。耐久不如常友石,固穷未肯便兄钱。春晴尤惬看花者,却怕山田欠水泉。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