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朗读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怀 稿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译文及注释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是明代杨慎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七十余生已白头,
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
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
泉下伤心也泪流。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杨慎对自己七十多年漫长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中描绘了作者的经历,他本该按照明朝的律例享受晚年的安宁,然而却被贬谪到巴江,后又重遭流放到滇海。这种迁谪并不是明君的本意,而是权谋之人的算计。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也在诗中表露无遗,即使在泉下,他的伤心之情也难以抑制。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杨慎揭示了明朝时期官场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无情。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归休之地与贬谪之地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命运的起伏和曲折。诗中的"巴江叟"和"滇海囚"象征着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的痛苦和不幸。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和家人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他为自己遭遇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心情。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真实地揭示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内心感受,展现了明代官场的黑暗和无奈。它让读者对人生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有所思考,同时也引发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读音参考

liù yuè shí sì rì bìng zhōng gǎn huái qī shí háng shù gǎo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

qī shí yú shēng yǐ bái tóu, míng míng lǜ lì xǔ guī xiū.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guī xiū yǐ zuò bā jiāng sǒu, zhòng dào fān wèi diān hǎi qiú.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qiān zhé běn fēi míng zhǔ yì, wǎng luó qiǎo zhōng xì rén móu.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gù yuán xiān lǒng chī ér nǚ, quán xià shāng xīn yě lèi liú.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诗文推荐

荒店晨炊冷灶烟,忽闻五马暂流连。关山尽是销魂路,樽酒翻为迸泪筵。遥想生还成幻梦,纵令死去有谁怜。眼前难缩壶中地,何问灵均楚国天。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长白山前号黑风,桔槔火照甘泉红。五千貂锦血边草,单于夜帐移湟中。华林酒艳长庚醉,沉香春浓海棠睡。金马门如万里遥,那知青海城头事。

有鸟名飞燕,雄雌自相将。饮君玉池水,巢君文杏梁。美人当轩坐,恐涴罗衣裳。请君驱除之,君怜不忍伤。雏生八九子,娇爱比凤凰。鸣声何啾啾,闻我庭东厢。习飞还...

海滨龙市趁春畲,江曲鱼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