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董伯懿松声

次韵董伯懿松声朗读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次韵董伯懿松声译文及注释

诗词:《次韵董伯懿松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天机自动岂关情,
能作人间物外声。
暝聒一堂无客梦,
晓悲千嶂有猿惊。
庙中奏瑟沈三叹,
堂下吹箫失九成。
俚耳纷纷多郑卫,
直须闻此始心清。

中文译文:
天机自动,怎会涉及情感?
能够产生超越世俗的声音。
夜幕下,喧嚣充斥一室无客,我沉入梦境;
黎明时,悲鸣响彻千山,猿猴惊扰。
庙宇中奏起的古琴沉沉地叹息三次,
庭院中吹奏的箫音失去了九成音律。
世俗琐事纷纷扰扰,多是琐碎之人;
唯有倾听这首诗词,始能使心境清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创作的,以自然景物和音乐的对比来表达对世俗纷扰的疲倦和对清净内心的向往。

诗的开头两句“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表达了作者对于天地间自然运行规律的思考。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的机理并不直接关联于人的情感,而是能够产生超越尘世的声音和意境。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作者的处境。夜晚,一室之内没有客人,作者感觉自己沉入了梦境,这里有着喧嚣的声音。而在黎明时分,作者听到了千山之间猿猴的悲鸣,这种声音打破了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庙宇中奏琴和庭院中吹箫的情景。庙中奏瑟的声音沉重而悲伤,仿佛叹息了三次;堂下吹箫的声音失去了九成的音律,不再完美和谐。这里通过音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琐事和音乐的失望和迷茫。

最后两句“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世间充满了琐碎的声音和琐事,而需要倾听这首诗词,才能使内心清明,摆脱纷扰。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音乐为表达手法,通过对比和隐喻,传达了作者对于纷繁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这种渴望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通过诗词的力量来净化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次韵董伯懿松声读音参考

cì yùn dǒng bó yì sōng shēng
次韵董伯懿松声

tiān jī zì dòng qǐ guān qíng, néng zuò rén jiān wù wài shēng.
天机自动岂关情,能作人间物外声。
míng guā yī táng wú kè mèng, xiǎo bēi qiān zhàng yǒu yuán jīng.
暝聒一堂无客梦,晓悲千嶂有猿惊。
miào zhōng zòu sè shěn sān tàn, táng xià chuī xiāo shī jiǔ chéng.
庙中奏瑟沈三叹,堂下吹箫失九成。
lǐ ěr fēn fēn duō zhèng wèi, zhí xū wén cǐ shǐ xīn qīng.
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诗文推荐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定林青木老参天,横贯东南一道泉。六月杖藜寻石路,午阴多处弄潺湲。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汝无名高者,以见利贪叨。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鞠之育之不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儿呼母兮啼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洒血仰头兮诉苍苍,知我如此兮不如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