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锺山

怀锺山朗读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锺山。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怀

怀锺山译文及注释

诗词:《怀锺山》

投老归来供奉班,
尘埃无复见锺山。
何须更待黄粱熟,
始觉人间是梦间。

中文译文:
远离职务归来,再次供奉朝廷,
不能再见到锺山的尘埃。
为什么还需要等待完美的时机,
才能意识到人世间如同梦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首先,诗人通过“投老归来供奉班”这句话,表达了他远离了官职,重新回到朝廷中供奉的境况。这里的“投老”指的是辞去官职,回到家中,而“供奉班”表示重新投身于朝廷的事务。这种归隐的状态可能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失望或不满。

接着,诗人写道“尘埃无复见锺山”,意味着他无法再看到锺山的尘埃,锺山在这里象征着理想的境界或心灵的净土。这句话暗示诗人无法再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境地,与理想相距甚远。

然后,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何须更待黄粱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怀疑。黄粱是一种传说中的美味食物,等待黄粱熟意味着等待完美的时机。诗人认为,为什么还需要等待完美的时机才能意识到现实世界的虚幻和无常。

最后,诗人写道“始觉人间是梦间”,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觉醒和洞察。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像是梦一样虚幻而短暂,与理想境界相去甚远。这句话也让人们思考生命的真实性和无常性。

《怀锺山》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诗中的锺山象征着理想的净土,而诗人则在现实中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无常性,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怀锺山读音参考

huái zhōng shān
怀锺山

tóu lǎo guī lái gòng fèng bān, chén āi wú fù jiàn zhōng shān.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锺山。
hé xū gèng dài huáng liáng shú, shǐ jué rén jiān shì mèng jiān.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诗文推荐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定林青木老参天,横贯东南一道泉。六月杖藜寻石路,午阴多处弄潺湲。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汝无名高者,以见利贪叨。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鞠之育之不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儿呼母兮啼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洒血仰头兮诉苍苍,知我如此兮不如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