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陌翻译及注释
翻译
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注释
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
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
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晋书·潘岳传》记载:“(潘)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
用潘岳典。《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梁简文帝《洛阳道》:“玉车争晓入,潘果溢高箱。”
洛阳陌简析
《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列于《横吹曲辞》,梁简文帝、沈约、庚肩吾、徐陵等有《洛阳道》,皆写洛阳士女游乐之事。李白始题《洛阳陌》。萧士赟云:“《乐府遗声》都邑三十四曲有《洛阳陌》。”李白诗沿旧乐府题旨,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借用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描绘出一幅洛阳富家子弟驾驶宝马香车、驶于天津桥忽转城东看桃李的景致。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描绘出白玉郎本不想惊动世人,观赏桃李花美时却惊动洛阳人的热闹纷纭景象,可谓春风得意,时代万人迷。
洛阳陌创作背景
《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列于《横吹曲辞》,梁简文帝、沈约、庚肩吾、徐陵等有《洛阳道》,皆写洛阳士女游乐之事。李白始题《洛阳陌》。萧士赟云:“《乐府遗声》都邑三十四曲有《洛阳陌》。”李白诗沿旧乐府题旨,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
洛陽陌翻譯及注釋
翻譯
那個麵白如玉的是誰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車過了天津橋。
在城東的大道上看花,驚動得洛陽人都來看他。
注釋
洛陽陌:亦名“洛陽道”,古樂曲名。屬橫吹曲辭。
白玉:喻麵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
白玉誰家郎:用的是西晉文人潘嶽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晉書·潘嶽傳》記載:“(潘)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
天津:洛陽橋名。在洛水上。
東陌:洛陽城東的大道,那裏桃李成行,陽春時節,城中男女多去那裏看花。
用潘嶽典。《世說新語·容止》:“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梁簡文帝《洛陽道》:“玉車爭曉入,潘果溢高箱。”
洛陽陌簡析
《樂府詩集》卷二十三列於《橫吹曲辭》,梁簡文帝、沈約、庚肩吾、徐陵等有《洛陽道》,皆寫洛陽士女遊樂之事。李白始題《洛陽陌》。蕭士贇雲:“《樂府遺聲》都邑三十四曲有《洛陽陌》。”李白詩沿舊樂府題旨,當作於開元二十三年(735)遊洛陽時。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借用西晉文人潘嶽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描繪出一幅洛陽富家子弟駕駛寶馬香車、駛於天津橋忽轉城東看桃李的景致。
“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描繪出白玉郎本不想驚動世人,觀賞桃李花美時卻驚動洛陽人的熱鬧紛紜景象,可謂春風得意,時代萬人迷。
洛陽陌創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二十三列於《橫吹曲辭》,梁簡文帝、沈約、庚肩吾、徐陵等有《洛陽道》,皆寫洛陽士女遊樂之事。李白始題《洛陽陌》。蕭士贇雲:“《樂府遺聲》都邑三十四曲有《洛陽陌》。”李白詩沿舊樂府題旨,當作於開元二十三年(735)遊洛陽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