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
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
②《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③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
④雅:正确。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⑤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
⑥《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
⑦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óng。
⑧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⑨顾弟:只不过。弟,同“第”。
⑩见:音xiàn,通“现”。表见:记载。虚:虚妄。
⑾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
⑿轶:音yì,通“佚”,散失。
五帝本纪赞评析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而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而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五帝本纪赞题解
本文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共52万字,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全书对三千年来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思想内容异常丰富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均颇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结构与布局既尊重史实,又颇具开阖跌宕之势,再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20岁开始远游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址,考察了历史遗迹,调查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司马谈逝世后第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做了太史令,此为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太初元年,他42岁,正式开始了这一工作。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但他忍辱含垢,更加发奋地写作《史记》,直至遇赦,改做中书令,约在53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绝后的巨著。除《史记》外,他的著作今存的还有《感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本篇是《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的最后一段,用以说明“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见解。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这篇赞语历述有关五帝——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的记载;根据传说的紊乱和缺漏情况,说明整理五帝史迹的必要性,从而反映了司马迁著作史书的求实精神。
五帝本纪赞简析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五帝本紀讚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太史公司馬遷說:學者多稱讚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皇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於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雖稱孔子所傳,但儒者懷疑不是聖人之言,所以不傳以為實。我曾經西至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北到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經曆的地方,所見過的長老,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舊績與其風俗教化,固來與別處有所不同。那麽別的書說到黃帝的,也或者可以為證。總之,大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接近這些。我看《春秋》《國語》,這兩篇發揮闡釋《五帝德》《帝係姓》很彰著。顧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傳講。這兩篇所發揮闡述得很顯著,驗之風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實,一點也不虛。況《尚書》缺亡的內容多了,豈能因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遺失的,像黃帝以下的事情,就時時見於其他的傳說中,如百家《五帝德》之類,都是其他學說。有怎麽可以因為縉紳難言,儒者不傳,而不選取了呢?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擇取。而淺見寡聞者本來就難為它講說。我按照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次序,選擇其中語言比較典雅的。所以寫成本紀的開頭。
注釋
①《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曆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原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曆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製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因他曾任西漢太史令。《史記》各篇多有“太史公曰”,這是司馬遷對史實加的評論。
②《尚書》:即《書經》,簡稱《書》,我國最早的史書,是有關堯、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論及文告的曆史文獻匯編。
③百家:《漢書》卷三?《藝文誌》記載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說為諸子百家。
④雅:正確。馴:通“訓”,準則。事有所依,文辭又美,也就是有規範的意思。
⑤薦紳:即縉紳,有官職或作過官的人。縉:插;紳,大帶。古時官員腰係大帶,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記事手板)。
⑥《宰予問五帝德》、《帝係姓》:《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中均收有這兩篇文章。
⑦空峒:山名,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峒,音tóng。
⑧指《宰予問五帝德》、《帝係姓》等上古文字寫成的典籍。
⑨顧弟:隻不過。弟,同“第”。
⑩見:音xiàn,通“現”。表見:記載。虛:虛妄。
⑾書缺有間:《尚書》缺亡,空白很多。
⑿軼:音yì,通“佚”,散失。
五帝本紀讚評析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麵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麵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到各地漫遊,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於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異,他還在《尚書》以外找到了許多可資利用的信史材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篇《五帝本紀讚》乃是對《五帝本紀》寫作情況的說明。司馬遷在文中連續運用轉折句式,用以表達其感慨和體會。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評點中,把這篇文章歸結為“九轉”,盡管劃分略嫌瑣碎,但也確實體會到作品的神韻。這些轉折有的表困擾,有的表歎惋,有的表喜悅,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馬遷寫作的甘苦,造成轉折委曲,往複回環的文勢,頗具文簡意深的效果。
五帝本紀讚題解
本文選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帝前後三千餘年的曆史,共52萬字,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演變發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詳細的敘述。它不但是一部曆史傑作,為我國史學紀傳體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思想內容異常豐富的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史記》中的許多篇章,均頗具文學價值。這些作品善於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衝突,結構與布局既尊重史實,又頗具開闔跌宕之勢,再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曆來被推崇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古代散文的楷模,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約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馬談的影響,誦讀古文經書。20歲開始遠遊大江南北,訪問了許多遺址,考察了曆史遺跡,調查了許多曆史人物的事跡、軼聞以及地方風俗和經濟生活。司馬談逝世後第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父職做了太史令,此為他寫作《史記》的起點和重要條件。太初元年,他42歲,正式開始了這一工作。後因李陵事件,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但他忍辱含垢,更加發奮地寫作《史記》,直至遇赦,改做中書令,約在53歲時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空前絕後的巨著。除《史記》外,他的著作今存的還有《感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本篇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的最後一段,用以說明“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作者見解。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讚”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這篇讚語曆述有關五帝——黃帝、顓項、帝嚳、堯、舜的記載;根據傳說的紊亂和缺漏情況,說明整理五帝史跡的必要性,從而反映了司馬遷著作史書的求實精神。
五帝本紀讚簡析
《史記》的首篇為《五帝本紀》,本文就是司馬遷為首篇作的讚語,列在該篇的末尾。讚語是司馬遷在《史記》的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發表的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這篇讚語中,司馬遷說明了《五帝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他對這些史料的看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司馬遷對待史料的審慎態度以及他在驗證史料時跋山涉水的艱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