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翻译及注释
翻译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注释
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⑵崎岖:道路不平状。
⑶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⑸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⑹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⑻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送友人入蜀赏析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送友人入蜀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送友人入蜀翻譯及注釋
翻譯
聽說從這裏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注釋
⑴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
⑵崎嶇:道路不平狀。
⑶山從人麵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
⑷雲傍馬頭生:雲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⑸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
⑹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⑻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送友人入蜀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麵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歎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裏隻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麵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麵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麵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麵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麵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麵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誇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蜀道難》充滿想象與誇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著意於“難”,寓情於“憂”,詩突然“以嗟歎起,嗟歎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複呼再歎,呼前應後,將蜀道開辟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著眼於“送別”,歸結於“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誇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送友人入蜀創作背景
這首詩送友人入蜀之處在秦地,當為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詩人當時受到朝廷權貴的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