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荷有赠翻译及注释
翻译
划船到江中去荡漾秋天的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云里,要想赠给她鲜花,又远在天际。
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注释
⑴涉:本义是步行渡水,这里有泛舟游历之意。玩:赏玩、欣赏。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⑵红蕖(qú):荷花盛开的样子。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⑶弄:有把玩、欣赏之意。
⑷荡漾:水波微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⑸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⑹远天:遥远的天宇,说明空间距离之远。
⑺相似: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汉苏武《留别妻》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无因: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⑻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李白《秋思》诗:“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折荷有赠鉴赏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孔德昭同上题诗云:“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辛德源《芙蓉》诗亦云:“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诗歌由开始轻松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说是受到《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启发。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彩云”,却带有一种虚无飘渺、行踪不定的意象,如其《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就有相似之处。“欲赠隔远天”,则更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及吴均“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等诗的影响,借以表现对远方情人无限思念而又无可奈何的强烈情感。末二句是进一步抒发相思之苦与惆怅无奈的悲哀情思。“怅望凉风前”,不仅有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划,而且与首句“涉江玩秋水”遥相呼应,并与整首诗的情感、气氛相统一,这就使得诗歌意境自然浑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折荷有赠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当时李白二十九岁,与许氏夫人居安陆(今属湖北)。
折荷有贈翻譯及注釋
翻譯
劃船到江中去蕩漾秋天的江水,更喜愛這荷花的鮮豔。
撥弄那荷葉上為水珠,滾動著卻總不成圓。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雲裏,要想贈給她鮮花,又遠在天際。
苦苦相思而相見無期,惆悵遙望在淒涼的秋風裏。
注釋
⑴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裏有泛舟遊曆之意。玩:賞玩、欣賞。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⑵紅蕖(qú):荷花盛開的樣子。蕖:芙蕖,荷花的別名。
⑶弄:有把玩、欣賞之意。
⑷蕩漾:水波微動。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⑸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⑹遠天:遙遠的天宇,說明空間距離之遠。
⑺相似:彼此想念。後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漢蘇武《留別妻》詩:“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無因:沒有門徑,沒有辦法。
⑻涼風:秋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李白《秋思》詩:“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折荷有贈鑒賞
這首詩與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擬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除六字不同外,餘皆相同。這或許是由於傳抄之誤的緣故。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麵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發憤世憂國之情並表現其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裏雖無憤世憂國之意,但借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向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嚐不可的。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雲:“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雲:“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雲:“涉江良自遠,托意在無窮。”就都是借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向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采蓮曲》雲:“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征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係。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隻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顆顆晶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蕩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這隻是字麵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裏,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啟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葉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那麽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詩歌由開始輕鬆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麵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佳人彩雲裏”,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啟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借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玩秋水”遙相呼應,並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詩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為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征。其一,詩歌雖然始終並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麵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征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向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複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妙,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蕖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餘。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為凝煉、更為集中。全詩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折荷有贈創作背景
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此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當時李白二十九歲,與許氏夫人居安陸(今屬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