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秋华·木芙蓉注释
⑴原注:大曲《六么》,王子高芙蓉城事,有楼名碧云。
⑵后:一本作“却”。
⑶锦段:即“锦缎”。
⑷障:一本作“幢”。
⑸六幺:亦写作“六么”。
惜秋华·木芙蓉鉴赏
《惜秋华》,梦窗词入夹钟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六仄韵。《梦窗词集》收此词调五首,也因句逗有异可分为三格:上片八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
“木芙蓉”,亦略称为芙蓉。韩愈有木芙蓉诗,今俗名酒醉芙蓉。
“路远”三句,引神话传说入手。“仙城”,即原注中的芙蓉城。事见胡微之《芙蓉城传》,略云:王迥,子高。初遇一女,自言周太尉女,萁契当侍巾帻;自此攸忽来去。一夕,梦周道服而至,谓王曰:“我居幽僻,君能一往否?”王喜而从之。过一岭,至一殿宇,殿上卷帘,有美丈夫朝服凭几,少顷帘下,周与王登东廊之楼,梁上题曰:“碧云。”王未及下,一女郎登,年可十五,容色娇媚,亦周之比;周谓王曰:“此芳卿也。”梦之明日,周来,王语以梦,问何地。周曰:“芙蓉城也。”王问芳卿何姓。曰:“与我同。”按:苏轼的《芙蓉城诗序》云“世传王迥子高遇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乃作此诗。”梦窗系用胡微之、苏轼的“王子高芙蓉城遇仙”的传说以应题。此言芙蓉仙城离开这里是非常遥远的,自从王子高离开那里之后,原先容颜娇媚的周芳卿,因思念“王郎”之故,已变得面目憔悴。“锦段”两句。言仙女“芳卿”为了要来寻找“王郎”,从芙蓉城出来,用锦段铺设步障,竟把所有的锦段都用上了。此也点出“路远”也。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所设的屏蔽风寒尘土的行幕。《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凡花”两句,以对比突出木芙蓉花。言世俗的花娇嫩而不禁秋风摧残,可是沾有仙气的木芙蓉花就不同了,它在秋阳中将花开得丰腴鲜丽、红白相间,煞是好看。“相携”三句,见花致幻。言词人见了木芙蓉花后,仿佛又看到它幻化成仙女“芳卿”,且携着王子高翩翩而来,他们俩穿着新奇的服装,交颈共杯,以期一醉。上片引典故而用幻写真。
“长记”三句,忆旧。言自己想起经常骑着玉骢马匆匆路过西湖断桥边时,也曾看见那里有一丛木芙蓉,想来此时花也一定开得千娇百美,使路人侧目凝望。“昨梦”两句,记梦。词人说:昨天夜里我曾梦见过一丛不知名姓的异花,现在看了木芙蓉后,才恍然醒悟,原来梦中也是此花啊!“愁边”四句,再起幻觉。言词人担心夜暮降临而遮没了“碧云楼”(亦即眼前的木芙蓉)的真面目,不觉又幻想起能邀请来仙子“芳卿”,为他唱起动人的《六么》曲,并在金风夕照中为他翩翩而舞。而自己也在兴奋地和着舞曲的节奏,拍遍了重台栏干。下片由眼前之花忆旧、入幻。
惜秋華·木芙蓉注釋
⑴原注:大曲《六麽》,王子高芙蓉城事,有樓名碧雲。
⑵後:一本作“卻”。
⑶錦段:即“錦緞”。
⑷障:一本作“幢”。
⑸六幺:亦寫作“六麽”。
惜秋華·木芙蓉鑒賞
《惜秋華》,夢窗詞入夾鍾商。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韻,下片六仄韻。《夢窗詞集》收此詞調五首,也因句逗有異可分為三格:上片八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
“木芙蓉”,亦略稱為芙蓉。韓愈有木芙蓉詩,今俗名酒醉芙蓉。
“路遠”三句,引神話傳說入手。“仙城”,即原注中的芙蓉城。事見胡微之《芙蓉城傳》,略雲:王迥,子高。初遇一女,自言周太尉女,萁契當侍巾幘;自此攸忽來去。一夕,夢周道服而至,謂王曰:“我居幽僻,君能一往否?”王喜而從之。過一嶺,至一殿宇,殿上卷簾,有美丈夫朝服憑幾,少頃簾下,周與王登東廊之樓,梁上題曰:“碧雲。”王未及下,一女郎登,年可十五,容色嬌媚,亦周之比;周謂王曰:“此芳卿也。”夢之明日,周來,王語以夢,問何地。周曰:“芙蓉城也。”王問芳卿何姓。曰:“與我同。”按:蘇軾的《芙蓉城詩序》雲“世傳王迥子高遇仙人周瑤英遊芙蓉城。元豐元年三月,餘始識子高,問之信然,乃作此詩。”夢窗係用胡微之、蘇軾的“王子高芙蓉城遇仙”的傳說以應題。此言芙蓉仙城離開這裏是非常遙遠的,自從王子高離開那裏之後,原先容顏嬌媚的周芳卿,因思念“王郎”之故,已變得麵目憔悴。“錦段”兩句。言仙女“芳卿”為了要來尋找“王郎”,從芙蓉城出來,用錦段鋪設步障,竟把所有的錦段都用上了。此也點出“路遠”也。步障:古代顯貴出行所設的屏蔽風寒塵土的行幕。《晉書·石崇傳》:“崇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裏,崇作錦步障五十裏以敵之。”“凡花”兩句,以對比突出木芙蓉花。言世俗的花嬌嫩而不禁秋風摧殘,可是沾有仙氣的木芙蓉花就不同了,它在秋陽中將花開得豐腴鮮麗、紅白相間,煞是好看。“相攜”三句,見花致幻。言詞人見了木芙蓉花後,仿佛又看到它幻化成仙女“芳卿”,且攜著王子高翩翩而來,他們倆穿著新奇的服裝,交頸共杯,以期一醉。上片引典故而用幻寫真。
“長記”三句,憶舊。言自己想起經常騎著玉驄馬匆匆路過西湖斷橋邊時,也曾看見那裏有一叢木芙蓉,想來此時花也一定開得千嬌百美,使路人側目凝望。“昨夢”兩句,記夢。詞人說:昨天夜裏我曾夢見過一叢不知名姓的異花,現在看了木芙蓉後,才恍然醒悟,原來夢中也是此花啊!“愁邊”四句,再起幻覺。言詞人擔心夜暮降臨而遮沒了“碧雲樓”(亦即眼前的木芙蓉)的真麵目,不覺又幻想起能邀請來仙子“芳卿”,為他唱起動人的《六麽》曲,並在金風夕照中為他翩翩而舞。而自己也在興奮地和著舞曲的節奏,拍遍了重台欄幹。下片由眼前之花憶舊、入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