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渌水带青潮翻译及注释
翻译
清澈的春水带着青潮上涨,水上的朱栏连着小渡桥。桥上站立着双靥带笑的美丽少女,好妖娆,倚靠着栏杆抚弄柳条。
月夜直到花朝,少女能够娴熟地按照“减字偷声”的变化吹奏玉箫。柳外的行人回头顾盼,好遥远,仿佛比那天上的银河还要远。
注释
①渌(lù)水:清澈的水。
②青潮:水面呈青绿色,且旺盛饱满,如同涨潮一般。
③朱阑:朱红色的栏杆。
④双笑靥(yè):此处是说女子笑,脸上出现一对酒窝儿。
⑤妖娆: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风情。曹植《感婚赋》:“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
⑥花朝:旧俗以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节为“花朝节”。
⑦减字偷声:指词调的减省节奏和减少歌辞字句,从而衍变新调。
⑧玉箫:箫的美称。李商隐《送从瓮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箫。”
⑨迢迢:遥远。韦庄《诉衷情》:“鸳梦隔星桥,迢迢。”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词人在某地渡口偶然见到了一位少女,但井没有机会接近她,于是作此词,留作对伊人的写照。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赏析
这首词写人,刻画了一位十分优美传神的少女形象。
上片首二句写景,为人物出场设置环境;一条清撤的小河,带着碧绿的潮水,向远处缓缓地流去;河上架着一座两边围着红色阑干的小小渡桥。朱阑映渌水,碧波泛青潮,景物闲雅优美,色彩艳丽鲜明,短短两句即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桥上女儿双笑着,妖烧。倚着阑干弄柳条。”“柳条”二字语意双关,既指柳条随风飘扬的情景,又指少女美丽迷人的腰肢。接着三句刻画人物。词人不写她的眉,不写她的腰,也没有摹绘形容其发型、妆饰和身材,而是把镜头对准“女儿”面颊上那两个迷人的酒涡。既突出了特征,又省去许多笔墨,跳出了前人描绘女性的窠臼。紧接着用一个两字短句“妖娆”,加以赞叹,说她无比娇美动人,别的都不须细看,只要看一眼她脸上那两个笑容可掬的酒涡就足够了。从句法结构上说,“妖娆”也是贯通下句的。此时此刻那位“女儿”正独自靠着桥上的朱阑,手里摆弄着柔软细嫩的柳条。这是作者摄取的第二个镜头。如果说第一个镜头是静态,那么第二个镜头则是动态了。“女儿”摆弄柳条,不知是探春还是惜别。含而不露,留下联想和思索的空间。上片五句,分为两层,先拉开幕布,推出景物,然后描绘女主人公的形象,一静一动,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从月夜花朝写起,少女先是摆弄杨柳,此时又在月夜里吹奏起了玉箫。这优美的境界愈发使女子的形象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最后两句,通过“行人”的反应来赞美“桥上女儿”容貌出众、技艺超群。每当人们看到她面颊上那迷人的“双笑靥”,听到她所吹奏的“玉箫”声时,便情不自禁地停步不前,都要留恋地回头瞻望。然而佳人近在咫尺,却亦远在天涯,若想与她相会,只怕比渡过迢迢的银河还要遥远。像谜一样美丽的女孩终究还是一个未解的谜,也许,她是仙子从天而降,在人间作短暂的停留,那纤尘不染,高雅脱俗的绰约风姿,让世人可望而不可及。
这首词意境瑰丽、神奇,形象刻画宛如水中月、镜中花,不需浮辞艳采,却充满了遇物生辉的意境和情趣。
南鄉子·淥水帶青潮翻譯及注釋
翻譯
清澈的春水帶著青潮上漲,水上的朱欄連著小渡橋。橋上站立著雙靨帶笑的美麗少女,好妖嬈,倚靠著欄杆撫弄柳條。
月夜直到花朝,少女能夠嫻熟地按照“減字偷聲”的變化吹奏玉簫。柳外的行人回頭顧盼,好遙遠,仿佛比那天上的銀河還要遠。
注釋
①淥(lù)水:清澈的水。
②青潮:水麵呈青綠色,且旺盛飽滿,如同漲潮一般。
③朱闌:朱紅色的欄杆。
④雙笑靨(yè):此處是說女子笑,臉上出現一對酒窩兒。
⑤妖嬈: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風情。曹植《感婚賦》:“顧有懷兮妖嬈,用搔首兮屏營。”
⑥花朝:舊俗以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此節為“花朝節”。
⑦減字偷聲:指詞調的減省節奏和減少歌辭字句,從而衍變新調。
⑧玉簫:簫的美稱。李商隱《送從甕從東川弘農尚書幕》:“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簫。”
⑨迢迢:遙遠。韋莊《訴衷情》:“鴛夢隔星橋,迢迢。”
南鄉子·淥水帶青潮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詞人在某地渡口偶然見到了一位少女,但井沒有機會接近她,於是作此詞,留作對伊人的寫照。
南鄉子·淥水帶青潮賞析
這首詞寫人,刻畫了一位十分優美傳神的少女形象。
上片首二句寫景,為人物出場設置環境;一條清撤的小河,帶著碧綠的潮水,向遠處緩緩地流去;河上架著一座兩邊圍著紅色闌幹的小小渡橋。朱闌映淥水,碧波泛青潮,景物閑雅優美,色彩豔麗鮮明,短短兩句即展現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畫麵。“橋上女兒雙笑著,妖燒。倚著闌幹弄柳條。”“柳條”二字語意雙關,既指柳條隨風飄揚的情景,又指少女美麗迷人的腰肢。接著三句刻畫人物。詞人不寫她的眉,不寫她的腰,也沒有摹繪形容其發型、妝飾和身材,而是把鏡頭對準“女兒”麵頰上那兩個迷人的酒渦。既突出了特征,又省去許多筆墨,跳出了前人描繪女性的窠臼。緊接著用一個兩字短句“妖嬈”,加以讚歎,說她無比嬌美動人,別的都不須細看,隻要看一眼她臉上那兩個笑容可掬的酒渦就足夠了。從句法結構上說,“妖嬈”也是貫通下句的。此時此刻那位“女兒”正獨自靠著橋上的朱闌,手裏擺弄著柔軟細嫩的柳條。這是作者攝取的第二個鏡頭。如果說第一個鏡頭是靜態,那麽第二個鏡頭則是動態了。“女兒”擺弄柳條,不知是探春還是惜別。含而不露,留下聯想和思索的空間。上片五句,分為兩層,先拉開幕布,推出景物,然後描繪女主人公的形象,一靜一動,層次極為分明。
下片從月夜花朝寫起,少女先是擺弄楊柳,此時又在月夜裏吹奏起了玉簫。這優美的境界愈發使女子的形象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柳外行人回首處,迢迢。若比銀河路更遙。”最後兩句,通過“行人”的反應來讚美“橋上女兒”容貌出眾、技藝超群。每當人們看到她麵頰上那迷人的“雙笑靨”,聽到她所吹奏的“玉簫”聲時,便情不自禁地停步不前,都要留戀地回頭瞻望。然而佳人近在咫尺,卻亦遠在天涯,若想與她相會,隻怕比渡過迢迢的銀河還要遙遠。像謎一樣美麗的女孩終究還是一個未解的謎,也許,她是仙子從天而降,在人間作短暫的停留,那纖塵不染,高雅脫俗的綽約風姿,讓世人可望而不可及。
這首詞意境瑰麗、神奇,形象刻畫宛如水中月、鏡中花,不需浮辭豔采,卻充滿了遇物生輝的意境和情趣。
“水上朱阑小渡桥”出自宋代晏几道的《南乡子》,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uǐ shàng zhū lán xiǎo dù qiá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