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当时错翻译及注释
翻译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
(1)才道:才知道。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2)凄迷:凄凉迷乱。
(3)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4)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5)无计:无法。“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6)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采桑子·当时错赏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当时错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在顾贞观的介绍下,纳兰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他们一见如故,但沈宛是一风尘女子,在当时清朝的环境下,他们是不能成婚的。在沈宛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之后,她提出了分手,纳兰极力挽留,却未能留住。
采桑子·當時錯翻譯及注釋
翻譯
現在才知道那時我錯了,心中淒涼迷亂,眼淚默默落下,滿眼看到的都是春風,事物卻非於從前。
後來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勉強說後會有期,像這樣別離,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經在天的西方。
注釋
(1)才道:才知道。語本晏幾道《醉落魄》詞:“心心口口長恨昨,分飛容易當時錯。”又宋劉克莊:《憶秦娥》:“古來成敗難描模,而近卻悔當時錯。”
(2)淒迷:淒涼迷亂。
(3)紅淚,形容女子的眼淚。當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靈芸,薛姑娘不忍遠離父母,傷心欲絕,等到登車啟程以後,薛靈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淚流在玉唾壺裏,染得那晶瑩剔透的玉唾壺漸漸變成了紅色。待車隊到了京城,壺中已經淚凝如血。
(4)滿眼春風百事非:句出於李賀《三月》詩“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殺人。”又宋趙彥端《減字木蘭花》詞:“滿眼春風,不覺黃梅細雨中。”
(5)無計:無法。“歡期”:佳期,指二人重會相守之期。
(6)落盡梨花月又西:唐鄭穀《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又宋梅堯臣《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容若此句撇開前人,用“月字”獨創出淒迷冷豔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別是一種肌骨。
采桑子·當時錯賞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詞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離永難相見的痛苦與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有一種美,就在於語言的歧義,“心緒淒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這裏的“心緒淒迷”,正是由上麵的“錯”而引發出來,但而今才明白的“當時錯”,究竟是當初不應相識,還是當初不該從相識而走得更近,或是當時應該牢牢把握住機會、不放你離去,作者所謂的“錯”是什麽詞中並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自己想像的,讀者不應該侵占、剝奪,也不能夠侵占、剝奪。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設想那個女子正在偷偷垂淚,這裏似乎是一個錯位的修辭,要說“百事非”,應該搭配“滿眼秋風”才是,但春風滿眼,春愁宛轉,由生之美麗而感受死之淒涼,在繁花似錦的喜景裏獨會百事皆非的悲懷,尤為痛楚。此刻的春風和多年前的春風並沒什麽兩樣,而此刻的心情卻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歡期”是相見、歡聚的意思,而“強說”一詞讓這份期待中的歡期變得難以預見,明明知道再也不會有見麵的機會了,但還是強自編織著謊言,約定將來的會麵。那一別真成永訣,此時此刻,欲哭無淚,欲訴無言。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語寫到盡處,以景語來作結:以景語的“客觀風月”來昭示情語的“主觀風月”,這既是詞人的修辭,也是情人的無奈。正是那無限愁懷說不得,卻道天涼好個秋。
采桑子·當時錯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在顧貞觀的介紹下,納蘭結識了江南才女沈宛。他們一見如故,但沈宛是一風塵女子,在當時清朝的環境下,他們是不能成婚的。在沈宛經過長時間的煎熬之後,她提出了分手,納蘭極力挽留,卻未能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