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歌送别范宣翻译及注释
翻译
石头山崖石高耸如虎踞,山下波涛汹涌,猛虎欲趁势凌波而去。
钟山宛如巨龙盘旋逶迤而来,山上树木葱茏,横江岸而下,在历阳县内蜿蜒延伸。
此地三百年来经历了四十多个皇帝,所有的功名事业都随流水东去。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的纨绔子弟?原来是侯景啊!吹着口哨,虎啸着登上凤凰酒楼。
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壮观,几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这里。
可如今,他们的皇冠都散为烟尘,他们的金玉宝座都变为冷灰。
我为之扣剑悲歌,空自叹息;梁陈朝代交替,战争残酷,白骨满地。
连皇帝也躲进了水井,最后被捕,谁还在咏唱多年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子呢?
在此听闻,真是伤心难言,眼前看到的只是离离的青草。
今日送你归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万里,来年有机会一定去终南山看望你。
注释
①石头:山名,即今南京清凉山。
②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区东。据张勃《吴录》载,诸葛亮使至建业,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③历阳:县名,即今安徽和县,与金陵隔江相望。
④四十馀帝三百秋:萧士赟注“按史书,自吴大帝建都金陵,后历晋宋齐梁陈,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馀帝者,并其间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吴大帝黄武元年壬寅岁至陈祯明三年乙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吴亡后歇三十六年,只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举成数而言耳。”
⑤白马金鞍谁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将。《梁书·侯景传》:“普通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⑥吹唇虎啸凤皇楼:《梁书·武帝纪》注“太清二年秋八月戊戌,侯景举兵反。”萧士赞注:“泰清,梁武帝年号。时遭侯景之乱,困于台城,以所求不供,忧愤寝疾,崩于净居殿,乃泰清三年五月丙辰也。”关囚,指囚武帝于台城。全诗校:“一作吹唇虎啸凤皇楼。”
⑦天子:指陈代亡国之君陈叔宝。《陈书·后主纪》:“后主闻(隋)兵至,从宫人十馀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袁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隋军所执。”
⑧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其词轻艳,被称为亡国之音。
⑨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为终南山支脉,故曰“南山老”。老,全诗校:“一作皓。”
金陵歌送别范宣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中游金陵时。此诗咏古伤今,慨叹金陵形势虽虎踞龙盘,但历代帝王却如走马灯似的轮换,可见江山之固在人事而不在天险耳。此诗似有警告当政者不可学陈后主荒淫逞国之意。
金陵歌送别范宣鉴赏
这首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而长江更成天堑,为王朝抵挡住了北方政权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但李白并非旨在写六朝的辉煌,颈联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气息。“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盖言金陵为帝都历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指出“自孙权定都建业(金陵),传四主”,晋元帝南渡时,金陵已是历时五十九年的“旧长安”,随后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帝王大业共传三百三十余年。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诗整体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触景生情为主,描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雄奇壮观,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图,妙笔生辉,令人心旌摇荡。接着八句诗词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抒写六朝豪华落尽的悲凉,委婉深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对比,尽显顿感悲凉。最后八句诗词描绘朝代更迭替代、战争离乱之凄惨,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再也一去不复回。
全诗熔写物、抒情、怀古、咏史、送人为一体,对历史兴衰的感怀,所含挣扎幽愤多,既有个人仕途不得志、怀才不遇之意,亦有对家国渐渐衰亡而忧虑,诗词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金陵歌送別範宣翻譯及注釋
翻譯
石頭山崖石高聳如虎踞,山下波濤洶湧,猛虎欲趁勢淩波而去。
鍾山宛如巨龍盤旋逶迤而來,山上樹木蔥蘢,橫江岸而下,在曆陽縣內蜿蜒延伸。
此地三百年來經曆了四十多個皇帝,所有的功名事業都隨流水東去。
那騎白馬的是誰家的紈絝子弟?原來是侯景啊!吹著口哨,虎嘯著登上鳳凰酒樓。
往昔的金陵城多麽壯觀,幾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這裏。
可如今,他們的皇冠都散為煙塵,他們的金玉寶座都變為冷灰。
我為之扣劍悲歌,空自歎息;梁陳朝代交替,戰爭殘酷,白骨滿地。
連皇帝也躲進了水井,最後被捕,誰還在詠唱多年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的曲子呢?
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隻是離離的青草。
今日送你歸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萬裏,來年有機會一定去終南山看望你。
注釋
①石頭:山名,即今南京清涼山。
②鍾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區東。據張勃《吳錄》載,諸葛亮使至建業,歎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太平禦覽》卷一五六引)。
③曆陽:縣名,即今安徽和縣,與金陵隔江相望。
④四十餘帝三百秋:蕭士贇注“按史書,自吳大帝建都金陵,後曆晉宋齊梁陳,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餘帝者,並其間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吳大帝黃武元年壬寅歲至陳禎明三年乙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吳亡後歇三十六年,隻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舉成數而言耳。”
⑤白馬金鞍誰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將。《梁書·侯景傳》:“普通中,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後景果乘白馬,兵皆青衣。”
⑥吹唇虎嘯鳳皇樓:《梁書·武帝紀》注“太清二年秋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蕭士讚注:“泰清,梁武帝年號。時遭侯景之亂,困於台城,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崩於淨居殿,乃泰清三年五月丙辰也。”關囚,指囚武帝於台城。全詩校:“一作吹唇虎嘯鳳皇樓。”
⑦天子:指陳代亡國之君陳叔寶。《陳書·後主紀》:“後主聞(隋)兵至,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袁憲侍側,苦諫不從,後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後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
⑧玉樹後庭花: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作,其詞輕豔,被稱為亡國之音。
⑨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為終南山支脈,故曰“南山老”。老,全詩校:“一作皓。”
金陵歌送別範宣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天寶中遊金陵時。此詩詠古傷今,慨歎金陵形勢雖虎踞龍盤,但曆代帝王卻如走馬燈似的輪換,可見江山之固在人事而不在天險耳。此詩似有警告當政者不可學陳後主荒淫逞國之意。
金陵歌送別範宣鑒賞
這首詩開篇以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地形之固勝引入至對曆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的入侵,偏安於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並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曆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範宣》中指出“自孫權定都建業(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曆時五十九年的“舊長安”,隨後又經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共傳三百三十餘年。接著思維的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說,從而引出對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接續而後又轉寫豪華落盡的悲涼,進一步抒發麵對曆史的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的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的情感基調由先前的氣勢雄大轉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的傷感淒涼。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曆史的風雲變幻、戰爭的離亂淒慘、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於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石頭鍾山的形勝,將大半部分用於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的重要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送爾長江萬裏心,他年來訪商山皓。”在一篇之內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的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八句詩詞借“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的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後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爭離亂之淒慘,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複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曆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紮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誌、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製的奔湧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