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翻译及注释
翻译
美丽的山东女郎啊,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
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
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
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
唉!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
注释
⑴《太平广记》:新罗多海红并海石榴。唐赞皇李德裕言:花名中带“海”者,悉从海东来。
⑵潘岳《安石榴赋》:“似长离之栖邓林,若珊瑚之映绿水。”
⑶《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清商随风发。”
⑷潘岳诗:“引领望京室。”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排金扉而北入。”张铣注:“扉,门扉也。”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赏析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茜纱窗下,鲁女同海榴同时出现。一个是富有生命,富有情感美丽迷人的少女,一个是花朵乍开,明艳照人的植物,这一“花面交相映”的情景,构成这幅东窗海石榴图轴的最美的部分。“稀”,既指海榴,也指鲁女,在作者的心目中,他们二者都是世上稀有之物。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海石榴之所以是世间所稀之物,是因为它有倒映着绿水的像珊瑚一样明艳的花朵,它有任何东西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光辉,它有随风散发的醉人的清香。同样,这两句也包含着赞美鲁女的内容。红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这幅画的基本色调,也充分体现了这幅画的色彩美。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前两句赞美石榴花的色泽,这两句突出石榴花的清香。花红香清,进一步说明了海榴的世所稀。“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出于对海石榴的喜爱,特别是出于对鲁女的爱恋。作者不惜让自己变成东南向的石榴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可见,这爱是十分强烈的,这痴情是十分浓郁的!
可惜的是“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当作者要化作东南枝的梦破灭后,他多想走过去同鲁女一起共同攀折石榴花枝,可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阻止了他,双方既不相识,又不曾有片言只语的交谈这一事实,又熄灭了他心头的那一把痴情的火,二人仅仅是陌路相逢,作者内心的衷曲难以表露。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作者只能伸长脖子痴痴地望着那近在咫尺却又似乎远在千里的金扉而惆帐,而愁思。诗的最后两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是强烈的、真挚的,同时又是微妙、细腻的。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创作背景
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所作,可参考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大白诗》认为此诗为“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事之”之作。从诗本身来看,当为一首咏物之作。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翻譯及注釋
翻譯
美麗的山東女郎啊,窗下種植了一株世上罕見的海石榴。
即使是映照綠水的珊瑚也沒有石榴的綠葉滋潤。
海石榴散發的清香隨風飄灑,黃昏時候鳥兒紛紛回到樹上的巢穴。
我願意變為海石榴樹上那朝向東南的枝條,低低地垂下,時時牽拂你的繡花衣裙。
唉!沒有機會與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隻好伸長脖子看望你閨房描金的門窗。
注釋
⑴《太平廣記》:新羅多海紅並海石榴。唐讚皇李德裕言:花名中帶“海”者,悉從海東來。
⑵潘嶽《安石榴賦》:“似長離之棲鄧林,若珊瑚之映綠水。”
⑶《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清商隨風發。”
⑷潘嶽詩:“引領望京室。”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排金扉而北入。”張銑注:“扉,門扉也。”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賞析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茜紗窗下,魯女同海榴同時出現。一個是富有生命,富有情感美麗迷人的少女,一個是花朵乍開,明豔照人的植物,這一“花麵交相映”的情景,構成這幅東窗海石榴圖軸的最美的部分。“稀”,既指海榴,也指魯女,在作者的心目中,他們二者都是世上稀有之物。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海石榴之所以是世間所稀之物,是因為它有倒映著綠水的像珊瑚一樣明豔的花朵,它有任何東西所不能與之相比的光輝,它有隨風散發的醉人的清香。同樣,這兩句也包含著讚美魯女的內容。紅花綠水,相互映襯,構成這幅畫的基本色調,也充分體現了這幅畫的色彩美。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前兩句讚美石榴花的色澤,這兩句突出石榴花的清香。花紅香清,進一步說明了海榴的世所稀。“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出於對海石榴的喜愛,特別是出於對魯女的愛戀。作者不惜讓自己變成東南向的石榴枝,去拂動魯女的羅衣。可見,這愛是十分強烈的,這癡情是十分濃鬱的!
可惜的是“無由共攀折,引領望金扉。”當作者要化作東南枝的夢破滅後,他多想走過去同魯女一起共同攀折石榴花枝,可是“男女授受不親”的信條阻止了他,雙方既不相識,又不曾有片言隻語的交談這一事實,又熄滅了他心頭的那一把癡情的火,二人僅僅是陌路相逢,作者內心的衷曲難以表露。
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作者隻能伸長脖子癡癡地望著那近在咫尺卻又似乎遠在千裏的金扉而惆帳,而愁思。詩的最後兩句是作者內心的獨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是強烈的、真摯的,同時又是微妙、細膩的。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創作背景
此詩於開元二十五年(737)所作,可參考詹鍈先生《李白詩文係年》。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大白詩》認為此詩為“君子在野,思見君子盡心事之”之作。從詩本身來看,當為一首詠物之作。